北行散记
来源:一梦千年 作者:郭剑 发布时间:2015-07-05 22:48:34 浏览次数:
在对环境和饮食的慢慢适应中,来北方不知不觉已一周有余。一路行来,尽管行程很仓促,课程也比较紧凑,但正如鲁迅先生说的,“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,只要肯挤,总还是有的”。于是乎,便利用等车之际、学习之余,抽空跑了一些地方,看了一些景点,心里,或多或少便有了一些想说的,一些要写的。
一、北京初印象
飞机还有十来分钟才降落,透过窗户,却早已经没有了之前层次分明的白云与蓝天,整个天空灰蒙蒙的,一种要下雨的感觉。旁边的同事说没事,反正都带了伞,只是我们来得好像不是时候,初到北京就碰上下雨。
下了飞机,赶紧找了个的士,直奔火车站而去,生怕因下雨耽搁了行程,错过了买票时间。的士师傅问我们赶几点的火车,我们说七点,还有一个小时的时间,得抓紧,而且看这天色可能马上要下雨了。
此言一出,师傅便判断出我们是南方人,而且是第一次来北京,他笑笑说,“北京就这天气,这是霾,雨是下不了的,只是现在正值下班高峰期,堵车是免不了的,不一定保证我们能赶得上,建议找个合适的地方转乘地铁。”
知道下不了雨,心中暗喜。买票也不急于一时,于是决定转乘地铁,体验体验这一直听说却从未感受过的快捷交通。下了的士,跟上一群人,保持着队形便钻进了地铁站:看地图、选站点、购车票、过安检,然后是等候、乘坐,一切都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复杂,整个程序就跟乘坐普通的火车差不多——排队买票的人也是拉成长龙,没有座位的也是一个挤一个地站着。唯一不同的,就是车厢里谁都不和谁说话,玩手机的玩着手机、听音乐的听着音乐,这就是快节奏的生活方式?
下了站,买了票,赶到预定的宾馆放好行李,便和同事出来寻找吃饭的地方。
根据“美团”上面的描述,出了宾馆大门右转,马路两边的街道上果然是桌凳成排,灯火贼亮,三五成群的吃得甚欢。然而过去看了才发现,做吃的倒是不少,但都是烧烤一类居多,弄正餐的寥寥无几。走了半天,发现一家重庆风味火锅店,我们便进去稀里哗啦点了一堆。临走时,掏出300块钱准备结账,结果一算,总共才120块钱(其中一条一两斤重的整鱼才38块钱),这让我们都倍感意外。
出了饭馆,我们去旁边的超市里买了一瓶康师傅矿泉水,2瓶总共3块钱,1块5毛钱1瓶,这在我们老家那小县城可都是卖2块钱1瓶的啊?
回到宾馆与在北京的同学闲聊时难免说到此事,他说北京除了房价比较高之外,剩下的都不如织金。我信了,一夜无语到天明。
第二天,利用等火车的有限时间,我们围着故宫外墙转了一圈。一路上,我们路过了许多景,擦肩了很多人,也看到了蛮多车。对于景致,我的印象并不深,基本都是过眼即忘。而印象深刻的,却是遇见的人,看见的车——这些人衣着都很朴素,并不像我们家乡那边讲究亮丽、光鲜;碰见的豪车更是少之又少,自行车和骑自行车的却很多。难道我们比北京人有钱?
二、恋上北戴河
一直听说北戴河是个避暑休闲的好地方,度假疗养的不二之选。几天住下来,果然名副其实。
到北戴河的当天,已是黄昏。待到学校安顿结束,天色俱黑。车旅劳顿,本该好好休息一番,然好奇之心难摁,还是借着路灯问着方向去了海边。
约摸十来分钟路程,一个拐弯之后,我们便听到了海潮的声音,尽管黑乎乎的什么都看不见。踩着软绵绵的沙滩,掏出手机,与远方的她(他)分享这兴奋的一刻,心情难以形容。
之后的几天里,我们下了课吃了饭之后的第一件事,便是去海边转转,去公园玩玩。
据学校老师讲:但凡到北戴河者,没有不去海边、不去看日出的;而但凡去海边和去看日出者,没有不选择鸽子窝公园的。究其原因,不仅仅是因为伟大领袖毛主席当年在这里看过日出,下海游泳意犹未尽之后写下著名诗篇《浪淘沙·北戴河》,其自身风景的独特与秀丽,也是让人不得不选的主要原因。
鸽子窝公园位于北戴河海滨东北角,园内的临海悬崖上,有一块由于地层断裂所形成的20余米嶙峋巨石,恰似雄鹰屹立在海边,名曰鹰角石。因过去常有成群的鸽子或朝暮相聚或窝于石缝之中,故此得名鸽子窝。公园沿海滩而建,东西绵延数里,是观赏海上日出的最佳之处,每逢夏日清晨,游客便云集这里观赏"红日浴海"的奇景。
著名散文作家峻青曾撰文描绘在鸽子窝观日出的壮景:“在鸽子窝观日出时还常常可见到‘浴日’的奇景:当红彤彤的太阳升出海面时,就有另一轮红彤彤的太阳紧粘在升起的太阳下面,仿佛要让它带出海面,那粘劲,似乎永远不可能扯断。但就在你注视的一瞬间,只见上面的太阳倏地向上一跃,粘在下面的太阳不知何时已潜入到海底,留在海面上的只是一片金光和人们的欢呼声。”
此外,鸽子窝一带有礁石、湿地,树木丛生,百草丰茂,是鸟类理想的栖息地,同时也是著名的世界级观鸟胜地。每年春秋时节,数以万计的珍稀候鸟在这里觅食、停留,国内外鸟类专家和爱好者如约而至,齐聚这里观鸟。
其间,本有一次机会去观赏"红日浴海"奇景的,但起床后身体不适,悻悻作罢。为补缺憾,反其道而行之,选择了日落时分入园游览,看北戴河之日落。意想不到的是,竟有了另一番别样的景致:西方天际的祥和云下,落日的余晖纵情而不矫情,白鸽的扑哧里,她正用温柔的指尖轻轻地抚摸,一如一位母亲爱抚着摇篮里的婴儿;湿地里金黄点点,渔网上霞光万千,远处的渔船缓缓摇来,海风带着满载而归的歌声。
我坐在海边的礁石上,数越来越近的渔灯,听海潮轻轻吟唱的歌儿。夜已凉,月早上。
我想,我已经恋上了这里。
三、山海关随想
第一次知道山海关,不是在小学的地理课本上,而是在父亲吟咏的《圆圆曲》中。
那日到达山海关,正是山雨欲来之时。来不及细想,验票之后便直奔城楼。穿过门洞仰头一望,横亘在眼前的关隘足有十多米之高,城墙由厚厚的青色方砖砌筑而成,从墙上生长着的青苔和野草可以断定,这段长城定是数百年有余。
山海关北倚燕山,南连渤海,是明长城的东北起点,其依赖于军师刘伯温“城连城、城套城、楼对楼、楼望楼”的巧妙设计,构成了“一夫当关万夫莫开”的独特防御,素有“京师屏翰、辽左咽喉”之称,被誉为“天下第一关”。
登临山海关城楼,北可遥见角山长城的雄姿,南可瞧见朦胧之外的大海,山海关城的全貌及关外的原野,也都可尽收于眼底。内城一角,冷便器时代所用的投石机、滚木、礌石等守城器械,至今仍完好地保存一二。箭楼下方的城墙上,一尊被称为“威武大将军”的红衣大炮依然对着城墙外面的原野,旁边,一面大鼓挺立如初。
“城楼互望一声喝,安全便可置高阁。若得三千兵马在,数万铁骑耐我何?”这是我对山海关第一印象,也是绝大多数游客登临时的一个共同联想:当年吴三桂奉命在此拱卫京师,可见崇祯皇帝对他的信赖与器重。而他呢,面对入京勤王的八百里加急,却打着自己的如意小算盘,心不在焉,慢慢吞吞。待得逼近时,京师已陷落,皇帝已自缢。后带兵回关据险而守,待价而沽,降清廷已拒农民军真是报君父之仇、为红颜一怒?若其当初战死已报君恩,抑或降闯已拒清廷,历史可会改写乎?
毕竟,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点遐想而已,历史已经成为不容改变的事实。然从李闯和清廷对吴三桂极力拉拢中的态度中,足以显示出山海关作为占地咽喉的重要意义。
在谈到由吴三桂和陈圆圆引出的红颜薄命的话题时,导游为我们补充讲解了一处叫做望夫石村的地方。因此地距离山海关城有6公里之远,大家都未能前去一观,只能跟随导游的描述充分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。
“在望夫石村的后山岗上,有一座贞女祠,又名孟姜女庙,据说是当年孟姜女哭长城的地方。庙内有前后两殿,前殿有孟姜女像,左右侍有童男童女,两侧壁上镶有碑刻,其中有乾隆、嘉庆、道光题词。后殿原供观音,殿后有“望夫石”,石上有坑,传为孟姜女望夫足迹。旁有石台,台后有振衣亭,为孟姜女梳妆更衣处。庙东南4公里渤海中有两块礁石,传为孟姜女坟······”
说实话,对于导游的补充讲解,我当时并没有刻意去记,更没有要走进意境之中的意思,但也许是故事本身太过悲伤,又或者是自己的同情心太过泛滥,一不留神中,我竟看到远处的长城下,走出一位满脸憔悴却依然不失美丽的女子,她越想越悲,越悲越哭,如啼血之杜鹃,望月之子规,直哭得那白云为之停步,百鸟为之噤声。忽听,轰隆隆一阵山响,地动山摇,长城瞬间崩倒了八百里,苦苦寻找的丈夫的尸骨出现眼前。耳畔,渐渐响起了“月儿弯弯分外明,孟姜女夫筑长城,哪怕万里迢迢路,送御寒衣是浓情。”的自编小曲。
“下雨了,在想什么呢?”
“还愣着干嘛?快跑吧!”
当瓢泼的大雨砸在头顶,我才知道,那轰隆隆的雷声,的确已经响过好几遍了。
四、惜别老龙头
去老龙头的路上,大雨已经落下了。但时间已经框定,错过了一切都将未知。
淋湿就淋湿吧,反正一生也难得疯狂几回——感性对理性这样说。于是,在有伞没伞的人堆里,便有了我的背影。
第一站,我们参观的是龙武营。说是参观,其实是为了避雨,因为彼时的大雨已经模糊了视线,什么也看不清。尽管导游带着“小蜜蜂”,但在那场不作美的雨里,也就是徒增一个细小的杂音而已。
营房里,格局一般无二,都是两排大通铺一字排开,过道中,偶有一张方桌和两三条长凳。可以想见,当年士兵军营生活之艰苦,以及战友间朝夕相处的感情沉淀之深厚。伙房里,一口深近4米、口径3米多的大铁锅令人啧啧称奇,据说造的饭可供500军士同时食用。
参观完龙武营的屋内部分,稍稍雨歇,但放晴之势仍无。要想把老龙头的所有景点一一览尽,已绝无可能。思虑一二,我们决定直奔主要景点澄海楼和入海石城。
澄海楼是老龙头的制高点,更是观海的胜地,素有"长城连海水连天,人上飞楼百尺巅"之称。自清朝开国后,康熙、雍正、乾隆、嘉庆、道光都多次到过老龙头登楼观海,留下了大量赞颂老龙头的诗文墨宝。此外,文学大家顾炎武、李攀龙、魏源都曾到此登楼观景,赋诗联句,歌颂老龙头的巍峨壮丽。
遗憾的是,当我们到得楼下之时,已无立锥之所——看海的,避雨的,直把澄海楼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。为了不耽误时间,我们想都没想,便冒雨冲向伸入大海的入海石城。
由于海上风特别大,一举伞便会被掀翻,因此下去的人并不算多,而这恰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结果。
入海石城是明代蓟镇总兵戚继光所建,是引颈入海的龙头。置身其间,就像站在航船的夹板之上,滚滚波涛迎面袭来,接着便是海浪撞击墙基的霹雳之声。远处,烟雨蒙蒙的大海一望无际,巨轮变成了帆樯点点;近处,强劲的海风吹着斜雨迎面打来,头发全都乱了,衣服湿了的部分越贴越紧,没湿的部分越掀越开——幸好,穿裙子的女性朋友都有自知之明,没有贸然闯进这危险的领地。
领略了风雨中的大海,接下来要做的便是回望和返回高高在上的澄海楼。回望中,首先跃入眼帘的不是高大的阁楼,而是阁楼上由明代大学士孙承宗所题的"雄襟万里"匾额。面对此情此景,谁人不是雄襟万里呢?
在入海石城与澄海楼之间,立有一块3米来高的古碑,上书"天开海岳"四个大字,字体浑厚古朴,遒劲苍郁,传说是唐代名将薛仁贵当年东征高丽时所立。这四个字不仅将老龙头一带海阔天高、山岩耸峙的气势描绘得淋漓尽致,更道出了"放眼天际,苍茫一碧,天适地设"的绝妙神韵。
“不经历风雨,怎能见彩虹?”这句话还说得一点都不假。从入海石城回来,人已见疏,在买了3块钱的票中票之后,终于如愿以偿地登上了守望已久的澄海楼。楼上,另外一块"元气混茫"的匾额和一副"日光用华从太始,天容海色本澄清"的楹联赫然在目,都是清代乾隆皇帝御笔亲题。澄海楼两侧的墙壁上,还镶有多块石碑,上面镌刻着几位帝王和众多文人学士登楼时所吟诵的诗词。
立在二楼"雄襟万里"匾额的正下方,俯身下望,入海石城吞海吐浪,激起飞涛如雪;极目远眺,海天一色,巨浪奔涌,气吞海岳,使人心襟大开,豪情满怀。
然“人生不如意事十八九”,正当我面对波涛汹涌、云水苍茫的大海尽览"长城万里跨龙头,纵目凭高更上楼。大风吹日云奔合,巨浪排空雪怒浮"的壮观美景时,兜里传来“回家的路”的手机铃声——我知道,所有已经产生和还未产生的遐想就此幻灭,该返程了。
“可是,海神庙、靖卤台、南海口、宁海城和滨海长城等等景点,我都还没去一一游览、领略一番呢?”
“没事,反正俺的牙一颗都还没缺呢,相信重逢定会是在可以确定的不久以后。”
我没有回头,只是在心里默默这样对自己说。
上一篇:周末打马遵义行
下一篇:周末当神仙
发表感言
Copyright © 2020 www.ymqn.net.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14004575号-2
在线投稿 QQ群:383639164
你是本站的第 [3746143] 位访客 []
在线投稿 QQ群:383639164
你是本站的第 [3746143] 位访客 []